翻手机时,一条热搜突然戳中了心坎:#女子1千元找不到人为临终父亲理发#。点开细读,心里五味杂陈。宁波那位女士辗转三家理发店,甚至愿意掏一千块,只求有人能为临终的父亲理最后一次发,却屡屡被拒。直到“银丝金剪”的义工们出现——那群穿着红背心的理发师,默默穿梭在ICU和安宁病房,用一把剪刀,陪人走完最后一程。
有位义工回忆,理完发回店的路上,家属来电说老人已经安详离去,但那一句“谢谢”,重若千钧。网友的评论也看得人眼眶发热:“好人一生平安”“行善积德,左手手艺,右手公益”……这些朴素的话里,藏着的何尝不是人对“善终”最本能的向往?
一、“体面”二字,背后是生命的重量
有人可能不理解:人都要走了,理发还有什么意义?可恰恰是这种“看似无用”的仪式,成了生者与逝者之间最后的温柔对话。理去乱发,整理衣冠,不只是为了干净体面,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哪怕到了终点,仍被郑重对待。
展开剩余60%这让我想起《黄帝内经》里说的“形与神俱”。人的健康,不仅是五脏六腑运转正常,更是形神合一、内外安宁。那位理发师做的,何尝不是一种“养神”?她用手艺抚平了逝者最后的凌乱,也慰藉了生者揪心的遗憾。
二、从“善终”回看“善生”
但话说回来,我们是否只在生命尽头才想起“尊严”二字?若把日子过成一场慌乱消耗,等到油尽灯枯时才追悔,是否太迟了?
1. 身体不是工具,而是土地
就像那位父亲,一生或许也曾为家庭、子女奔波劳碌,直到最后连理发都成了难题。人体天生有自愈力,可若我们总透支它、忽视它,等病痛缠身时才求医问药,就像土地荒芜了再拼命施肥,终究事倍功半。
《中医养生学》里反复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每天少熬一次夜、少动一次怒,就是在存护元气。所谓“精气神”,无非是让身体这座生态系统,始终有阳光雨露滋养。
2. 情绪是风,心是锚
女子求助无门时的焦虑,义工剪发时的平静,家属道谢时的释然——一场理发,照见多少情绪起伏?《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七情若能随风过,不驻心头,便是养生第一课。
三、与天地同频,从“自然”中找答案
义工们为什么愿意做这件事?因为他们在做“顺道”的事——顺应生命自然的来去,如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养生,本质也是找回这种“顺”:
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像庄稼按时令生长;
起居有常,不熬夜不赖床,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心神安宁,看破得失悲喜,如溪水静深,波澜不惊。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能让自己与天地同频,又怎会轻易被外界的纷扰消耗精气神?
发布于:广东省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