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朱婷这么个人物放在手里,对有些教练来说,感觉就像攥着个烫手的山芋。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一面是意大利那边俱乐部为她打破转会规则,当成宝一样供着;另一面,是在自家的队伍里,她成了那个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的存在。
风向是什么时候变的呢?大概是从某个暂停手势开始的吧。赛场上瞬息万变,一个顶级的运动员凭直觉和经验做出判断,这在郎平时代是默契,是心照不宣的信任。郎平能把一支队伍捏合成一个拳头,她懂朱婷,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她去冲,什么时候该把她揽回来保护一下。那时候,没人觉得朱婷是个麻烦,她是定海神针。
可换了环境,同样的场景,就变了味儿。那个手势,在新的战术板面前,被解读成了“挑战权威”。这就很微妙了,一个“学霸”级的球员,她的经验和判断力,到底是财富,还是对既定战术的一种冒犯?当一个体系的运转,开始畏惧队里最有想法的那个大脑时,问题可能就不出在那个大脑身上了。说白了,有些教练需要的可能是精准执行命令的士兵,而不是能独立思考战局的将军。
这就带出了一个更尴尬的现实。赵勇指导接手后,推行所谓的“提速战术”,强调快速轮转和整体协作。听起来很现代,但落到实处,就意味着要“去巨星化”。这套逻辑下,朱婷这种需要绝对球权、以强攻一锤定音的核心打法,反而成了体系里的“异类”。她的身高在快节奏轮转里成了移动的负担,她习惯的战术地位也和“人人都是螺丝钉”的理念格格不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国外联赛把她当核心战术来打造,国内却担心她会打乱年轻队员的成长节奏和教练的战术部署。
数据不会说谎。朱婷在海外联赛的进攻成功率和得分效率,依然是世界顶尖水平。斯坎迪奇和科内利亚诺这些意大利豪门,不是傻子,他们花大价钱请朱婷,就是看中了她解决关键分的能力。可到了咱们自己这里,这些数据和能力,反而成了一种“幸福的烦恼”。队伍要着眼未来,要培养新人,这都没错。但培养新人,就一定意味着要闲置手里最锋利的武器吗?这就像一支军队,为了磨炼新兵,就把身经百战的特种兵王晾在一边,这仗还怎么打?
更深一层看,这背后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一个足够自信、格局足够大的教练,会懂得如何使用天才,而不是提防天才。郎平当年敢把没有任何世界大赛经验的自己放到主攻位置,一战成名,她也敢围绕朱婷构建整个攻防体系,最终铸就了黄金时代。她不怕球员有想法,就怕球员没想法。因为她知道,真正的胜利,是场上十几个大脑一起高速运转的结果,而不是教练一个人在场边遥控。
如今的局面,朱婷手腕的伤病是一个客观因素,但绝不是全部。当一个百年一遇的天才,在国内赛场上感受到的不是如鱼得水,而是处处掣肘,甚至要远走他乡才能找回打球的纯粹快乐时,我们失去的,真的只是一个球员那么简单吗?或许,我们失去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兼容并包、让天才尽情闪耀的自信和格局。
我们总说要和世界接轨,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可有时候,最需要接轨的,可能不是战术,而是对待人才的思路。当体系的僵化和个人的光芒无法兼容,最终被牺牲掉的,往往是那个最有光的人。这出戏,我们看的还少么。
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