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纵深推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把握科技产业变革机遇、加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选择。当“数字化”与“实体性”从“并行发展”转向“深度融合”,一场以技术革新重构生产力要素配置、以数据赋能激活生产要素潜能、以创新驱动重塑产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正全面展开。
数实融合的理论逻辑体现为生产力实现系统性跃迁
首先,数字技术重构生产要素体系。传统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数据要素的融入得以突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通过系统化采集、清洗、分析与应用,有效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与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而言,工业设备运行数据能够实时反馈产线状态,驱动决策模式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消费端数据则可逆向指导产品研发设计,推动生产逻辑从“以销定产”向“以需定产”升级。
其次,数字平台重塑传统产业形态。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等新型基础设施将分散的企业主体整合成“数字生态系统”。中小企业通过接入平台生态体系,共享涵盖设计、生产、物流等全链条的资源要素,显著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同时,龙头企业借助平台输出其技术标准与管理范式,构建起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这一“平台+生态”新型组织模式,实质上完成了产业链条的扁平化重构及柔性化改造。
最后,数字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已达10%,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智能终端产品、直播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成为重要消费增长点。经济学“索洛悖论”在数字时代已被突破,当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其效率驱动机制正实现从“局部优化”向“全局性系统重构”。
国家战略不断引领数实融合的顶层规划与时代使命
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十四五”规划将其确立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025年)指出应当“以数实融合为主线,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数实融合在政策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持续提升,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既是孕育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加速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计划,均将信息物理系统(CPS)置于核心地位。中国若要在全球竞争中实现超越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数实融合这一关键契机,将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优势转化为数字时代的效率优势与创新优势。从国内需求视角观察,数实融合更是破解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传统产业突破成本、资源与环境约束,实现存量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贸易等新兴增长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强劲的新动能。
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型的江苏实践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与数字经济强省,既具备实体经济的深厚基础,又拥有数字经济的强劲发展态势,二者深度协同构建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数实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是筑牢工业互联网根基。将工业互联网定位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支撑,2024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入选数量、5G工厂名录入选数量、5G虚拟专网规模、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编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车间及分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标准指南。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标准化协同发展,实现全省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互联网接入全覆盖。
二是确立“智改数转网联”核心。自2021年底系统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统筹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专项行动。通过引导龙头企业示范升级、推动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促进产业链整体协同,全面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截至2024年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已达9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70.1%。
三是构建制度创新保障体系。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数据条例》,创新开展全国首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高水平建成长三角(江苏)数据交易中心;系统探索“数字工匠”培育体系,依托苏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设立数字经济学院,年均向市场输送复合型数字人才超2万名;构建“链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在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核心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江苏的实践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程不仅依赖于技术层面的“硬投入”,更亟须模式层面的“软创新”;不仅要促成企业个体的“单点突破”,更要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跃升”。唯有以“融合”为根本路径、“创新”为核心驱动,方能在数字时代的产业格局重塑中,贡献更具示范意义的江苏经验。
(作者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五中心”〈统一战线研究中心、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安市委党校讲师;本文系2025年南通市委党校系统专项课题)
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