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林佩瑶 张翔
编者按:金秋时节,榴枝缀满红果,一派丰收盛景。两年来,枣庄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实干笃行,以匠心深耕石榴产业,推动其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稳步前行,结出串串 “致富果”“振兴果”。即日起,齐鲁晚报枣庄融媒中心开设《榴红深处——枣庄石榴产业裂变之旅》专题专栏。记者深入石榴种植基地的田间地头、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文旅融合项目的建设一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呈现枣庄石榴产业从 “枝头红” 到 “产业火” 的生动实践,解读产业发展背后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在枣庄市峄城区,石榴不仅是承载百年历史的 “果树”,更是串联起种植、加工、文创、文旅的“产业密码”。在峄城区榴园镇王府山村的石榴木根艺馆,孙延森团队以“退役”老榴木为原料,用精湛手艺赋予 “朽木” 新生,成为当地石榴产业链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与经济节点。
走进石榴木雕根艺展馆,展柜里的根雕作品形态各异:既有以百年老榴木为原料、雕琢出 56 个石榴造型的大型摆件 “大团结”,借石榴的 “多籽” 意象暗含民族团结的美好寓意;也有笔筒、台灯、花架等融入日常场景的实用型作品。虽然造型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皆由石榴木制成。“我们峄城的石榴木,疤瘤多,而且风化纹理清晰,硬度较高,非常方便后续做造型。”石榴木雕根艺展馆负责人孙延森站在作品前向记者介绍着。峄城境内散落着众多百年石榴树,部分因树龄老化、极端天气受损,逐渐失去结果能力。但在当地手艺人眼中,这些 “退役” 的老榴木并非 “朽木”—— 其独特的疤瘤纹理、坚实的木质,正是根艺创作的天然素材。
孙延森的石榴木雕根艺展馆总面积达 2500 平方米,其中 400 平方米的独立展厅,是老榴木从 “废弃木料” 到 “艺术作品” 的核心呈现空间。“我们展厅内的作品,都是由我们的团队亲手打造的,像是这种简单款式的石榴木笔筒,我们三个人每天大概能做出50个,但如果是款式复杂的产品,比如这个‘大团结’,制作工期就要长一些,大概在20多天左右。”孙延森介绍,“我们每件作品的价格不同,从百元到万元不等,我们做根雕一年的营收大概能达到70到80万元。”据了解,目前馆内每年能产出2万余件根雕成品,消耗的石榴木毛料达300多吨。
孙延森从2005年开始接触石榴根雕,至今已经20年。“我在2005年刚接触石榴根雕的时候,大家对这个还没概念,当时有很多老的石榴木都被当做柴火烧了,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石榴木能卖钱,有些好的石榴木都会问问我收不收。”在孙延森的眼里,石榴根雕不仅是可以增收的产品,更是成为当地传播石榴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来了解枣庄的石榴文化,也有不少游客专门到我这里来参观。而且我们的石榴根雕已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省。”在石榴木根艺展馆的墙面上悬挂着 “市级非遗工坊” 牌匾,不仅是对根雕技艺的官方认可,更见证着根艺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从一块废弃的老榴木,到一件精美的根雕,再到一种文化的传播,王府山村石榴木根艺馆以独特的方式,为峄城石榴产业注入了文化厚度,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 “资源变废为宝、文化赋能经济” 的鲜活样本。
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