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深刻影响着国民健康水平。这个夏天,一场基孔肯雅热,令人们对蚊子更加深恶痛绝。广东尝试“以蚊治蚊”,海南计划在多个乡村放映防蚊灭蚊宣传影片。这些举措并非小题大做。俗话说,“蚊子生于水,苍蝇生于脏。”脏乱的环境不仅为病菌滋生提供温床,更通过蚊虫等媒介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正是这不起眼的蚊子,每年间接导致全球70多万人死亡。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土壤、宁静的社区……这些既是宜居环境的要素,也是健康的基石。日前,国家疾控局联合多部门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六大重点行动、16项具体举措,这标志着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我国以更优环境护航全民健康迈出了新步伐。
回想多年前,一到冬季,我国便频繁出现大面积重污染天气,空气净化器一度成为抢手货。除此之外,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都曾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近年来,从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再到建立完善环境健康监测网络,一系列举措下,我国健康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蓝天增多了,空气更加清新,公园、绿地就在身边,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收益。
不过,营造宜居、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能源低效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个别乡村无序倾倒垃圾,有毒有害物质的跨境流动问题也需警惕。仍以蚊子为例,气候变暖、降水增多等气候变化,为登革热媒介伊蚊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条件,而蚊子的跨境流动,加大了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
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到,《方案》的核心在于将“健康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做好个人碳足迹管理,到完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从建设健康公共场所,到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从加强环境相关疾病防控能力,到增强环境健康核心科技创新能力……《方案》构建起一张“个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全景图。
保障14亿多人的健康,离不开社会治理的“大处方”。一方面要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对公众而言,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聚餐时与“光盘”相伴,这既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环保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环境治理涉及不同领域、多个环节,需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区域联动、部门协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更多人在美丽家园中共享生活之美。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当企业、学校、社区等每一个“健康细胞”都茁壮成长,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汇聚力量。
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