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玉洁
在国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逐渐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此举虽有助于高校充分借助规模经济优势,降低办学成本,实现后勤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问题。实践中,如何有效监管外包服务,科学平衡好高校后勤的公益性与外包服务的营利性,是当前高校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监管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与核心挑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后勤物业服务外包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但也因相关监管体系的滞后,逐步显现出改革瓶颈。一方面,高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时有冲突,部分物业服务外包企业在低价竞标后大幅压缩成本,“承诺高标、执行缩水”极大影响了校园秩序、降低了师生体验;另一方面,传统的由行政主导的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师生对物业服务的评价反馈渠道有限,所涉部门管理权责模糊,导致问题反复出现,亟须对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工作予以系统性、现代化重构。
深刻把握治理范式转型的深层战略价值
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的现代化重构的战略意义集中体现为三重深层转型。一是从行政到法治的底层逻辑革新。政府管理部门通常以制定监管标准、制度规范等方式,不断深化推动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的体系化、规范化。新征程上,建议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政校合力共同探索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的地方性法规建设,以法治化手段明确政府、高校、企业、师生等各方权责,从根源上减少相关监管工作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二是从单一转向多元的治理格局重塑。构建“政府督导—行业评估—高校统筹—师生参与”的多元治理网络。政府管理部门负责政策引导与合规性监督,物业行业协会依托专业能力开展第三方评估,高校后勤部门聚焦物业服务统筹协调,师生作为直接服务对象,通过数字化反馈平台、议事协商机制等制度化渠道深度参与监管。三是从事后到实时的治理效能飞跃。依托智能监管系统,全面整合高校物业人员到岗、设备运行、维修响应等实时数据。结合历史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对可能出现的人员短缺、设备故障等风险提前预警,推动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工作从“救火式应急”转向“防火式预防”,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校园服务体验。
现代化监管体系构建的四大核心突破方向
以价值引领筑牢公益监管根基。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的核心在于让物业服务深度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改革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聚力提升服务质效:一是评标机制的质量导向革新,显著提高技术方案合理性、服务案例口碑、专业团队配置等质量指标权重,将“管理体系认证”“师生满意度”等作为物业服务外包企业准入条件,对发生过严重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严把入门关。二是构建公益服务的政策激励闭环,一方面对爱心驿站、困难学生勤工岗、残障学生辅助服务等具有公益属性的服务项目予以“财政专项+校企合作+志愿服务”的多元支持模式;另一方面主动联系相关政府部门,为承担校园公益服务的物业服务外包企业积极申请免征增值税或减免所得税等政策支持,形成“政策激励—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
以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协同制度框架。厘清权责,构建三元监管架构。明确政府(政策规制与宏观指导)、行业协会(标准制定、认证评价、行业自律)、高校(合同执行、过程监督、考核评价)三方的定位与职责。于高校内部探索建立由纪检监察、师生代表等组成的独立监管委员会,引入“双盲考核”(隐去服务企业信息、考核专家随机分配),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年度服务效能审计,增强师生参与度和监督的客观性。强化合同管理,实施动态调整。推行“绩效合同”模式,在保障物业服务外包企业合理利润空间的同时,设置阶梯式付费等激励约束条款,以市场化手段引导物业服务外包企业主动优化服务。完善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合同中的风险分担与应急响应条款,明确突发公共事件等场景下的服务标准和费用分摊原则,以确保学校的物业服务在特殊时期服务“不断档”且风险“可管控”。
以技术赋能打造智慧高效监管平台。数字技术可为打破信息壁垒、提升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效能提供强大支撑。建议,建设一体化数字监管平台,整合物联网实时监控、区块链存证溯源、AI风控、大数据决策支持等技术,构建覆盖“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应用反馈”全链条的智慧监管平台。深化场景应用的监管精度提升方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校园基础设施建立三维动态模型与实时监控,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大幅缩短故障响应时间。利用情感分析驱动痛点靶向治理,对师生评价文本进行分析与关键词提取,识别出高频负面词汇,自动生成物业服务热力图,依据热力图定向调整监管资源。优化后勤服务小程序,方便师生通过拍照上报问题和服务评价,形成“反馈—响应—评价—考核”的闭环管理。
以协同治理激活开放共治生态格局。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现代化的深层变革,本质在于打破行政主导的单一治理惯性,构建多元主体共生共荣的治理生态。具体而言,一是要拓展监管主体网络,构建“高校主导+行业自律+师生参与+社会监督”的“1+N”监管联盟。行业协会以制定标准、整合资源、研究政策、技术赋能等参与高校监管。通过邀请校友、兄弟院校相关职能老师参与校园开放日、物业服务考核等活动,引入外部视角,促进物业服务改进。二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试点设立“监管沙盒”,划定特定区域,允许企业测试无人清洁车、巡逻机器人、智能垃圾分类等新技术服务,动态评估风险并优化规则。三是推动构建跨校际、区域性服务信用平台,整合企业服务评价、履约记录、违规处罚等数据,对列入“黑名单”的物业服务外包企业实施跨校联合惩戒,同步通过行业协会推动企业签署自律公约,形成“技术创新容错+信用联合约束”的双轨机制。
高校后勤物业服务外包监管的现代化转型,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抓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高水平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高校要确立“公益优先、生为首位、师为根基”的服务理念,以制度革新构建权责明晰的监管框架,以数字技术赋能治理能力,以生态重构凝聚多元共治合力,通过理念、制度、技术与生态的联动升级,筑牢安全高效、优质普惠的后勤服务根基,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总务处)
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